1月12日,成都几名中学生在街头低价义卖手工制品,为患白血病的同学筹款的举动为这个寒冷的冬夜增添了几抹暖意。正如一名网友所说,“年龄从来不是善意的门槛”,让善意的种子在校园和社会中生根发芽,当需要互帮互助的情况出现时,人们对于善意的推崇才会永不过时。
善意是珍贵的,也是无价的。做好事受赞扬是理所应当的,无论是锦旗、感谢信还是金钱或其他实质奖励,都有利于传递助人为乐正能量,也有利于培养时代新人。当我们囿于“扶不扶”等道德困境时,不应忽略赞扬对于人们愿意和敢于践行善意的重要意义。1月2日,宁夏地震来临瞬间,高二学生郭庆第一时间背起行动不便的同学下楼。此后,学校对郭庆进行了“重奖”。荣誉称号、万元现金、减免学费、公派名额,有人会质疑“郭庆的付出是否值得这样的奖励”。但如此重奖,就是要让表彰成为正能量的放大器,让人们感受到善良的可贵,见贤思齐,让施予援手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
与此同时,“好人精神”的价值也不能仅用物质来衡量。索取奖励也不应成为行善的初心。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善意是纯粹的,也是双向的。深圳宝安的初中生张宇恒在上学路上偶遇倒地老人,第一时间上前科学施救,却在救人后默默离开,正常返回学校上课,一直没有向任何人提及此事。直到老人家属通过监控找到学校,大家才了解事情经过。拥有善良和勇气,也拥有冷静和理智,任何一件自己认为可能是“很平常的事”,都可能挽救一条生命,甚至是一个家庭。
迈出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第一步是不易的,但助人为乐不等于盲目冲动,见义勇为也不等于鲁莽行事。挺身而出的前提是量力而行和科学正当,是建立在敬畏和尊重所有个体生命的基础上的。比如,为了救助轻生者,不会游泳的人却毫不犹豫地跳进水中,最终的结果可能并不是皆大欢喜或是倍感庆幸。也许救人者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将自己和他人都置于危险中,着实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是我们从小学习的真理。不经意间的一句问候也能带来暖心的慰藉。城市很大,需要装下无数的梦想,城市也很小,小小善意的暖流也能浸润每一个角落。让助人为乐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责任乃至一种生活方式,关乎个体遭遇,更关乎世道人心。(邛崃评论员 齐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