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随地吐痰的陋习都广为人们诟病。“禁止随地吐痰”的文明标语随处可见,然而,要让人人都积极响应这一号召,摒弃随地吐痰的恶习,仍然任重而道远。
文明礼仪无小事,需要人们自觉遵守。《成都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随地吐痰属于违法行为,可处以50-200元罚款。这无疑具有积极意义,它为治理随地吐痰现象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撑。但我们也必须警惕“破窗效应”,当违法成本低于行为便利时,规则便可能沦为纸面文字,难以真正发挥其约束作用。因此,厚植文明意识,增强自身的文明涵养显得尤为重要。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我们每个人都应恪守内心的道德准则,约束自身行为,从点滴小事做起,让文明成为一种习惯。
文明礼仪的培育,需要发挥领路人的作用。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当父母在公共场所自然掏出纸巾掩口吐痰时,孩子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明的熏陶;学校是知识的殿堂,也是文明传播的重要阵地。教师在生物课上演示呼吸道疾病传播路径,让学生深刻认识到随地吐痰的危害;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社区“文明劝导员”用方言快板宣传卫生知识,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居民养成文明习惯。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公共场所张贴起各式各样巧妙美观的文明标语。随着文明行为的广泛宣传,不随地吐痰、在公共场合保持安静、有序排队等,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自觉行动。
文明礼仪的培育,需要所有人共同监督、共同维系。互联网时代,信息的快速流通使得不文明现象迅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引发广泛讨论。这种“人人都是监督者,人人都是传播者”的模式,极大地增强了社会监督的力量。它促使人们在舆论环境中自我反省,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仅代表个人,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文明形象。
要营造出一个文明、和谐且有序的社会氛围,人民不仅是这一进程的建设者,也是最终成果的受益者。作为文明大国的十四亿分之一,我们每个人都当懂文明、讲礼仪,共同弘扬民族文明之风,延续华夏文明美名。(邛崃评论员 齐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