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的城市空间里,微笑正在超越表情本身,成为一种承载治理理念的符号。对于全域推行的“窗口单位微笑服务行动”,成都的实践核心不在于形式化的服务姿态,而是以微笑为媒介,推进服务提升,深刻诠释了文明城市的本质是人的城市,既需要硬件设施的完善,更需要情感联结的温度。
微笑的底色,是制度创新赋予的效率自信。面对各类政务需求,政府通过服务模式革新,压缩办理周期,让制度优化成为微笑的硬核支撑。这种“微笑服务”绝非表面客套,而是通过流程再造与数字化赋能后,服务者对自身效率的笃定流露:用“数据跑路”替代“群众跑腿”,才让微笑有了坚实的制度依托。其核心观点在于:真正的服务升级,是让效率与温度共生,制度创新的深度,决定了微笑服务的可信度。
微笑的半径,是民生关怀丈量的需求深度。从为特殊群体提供上门服务,到为不同群体化解民生痛点,成都的实践印证了一个关键观点:民生服务的价值,在于从“覆盖”走向“精准”。微笑之所以能打动人心,正因它背后是对群众需求的深度回应,不再是一刀切的服务供给,而是量身定制的解决问题。当群众无需为办事奔波和焦虑,他们回馈的笑容,是对“被看见、被重视”的情感共鸣。
微笑的本质,是治理理念从“管理”到“服务”的根本转变。通过常态化民情收集、社会协同参与等实践,传递出核心观点:柔性治理的关键,是用微笑打破治理壁垒。当政府不再是单一的管理者,而是与群众共同参与的“治理伙伴”,微笑便成为凝聚合力的纽带。这种转变不仅拉近了政企民距离,更激活了城市文明的内生动力:每个人既是文明的受益者,也是建设者,这正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城市治理中的生动体现,“共治共享”才是微笑行动的深层逻辑。
从城市地标里的微笑符号,到社区院落中的亲切互动,成都的微笑行动正在超越服务范畴,成为城市软实力的具象化表达。当每一次微笑都指向“解决问题”,每一项服务都围绕“群众需求”,文明便是浸润在生活细节里的幸福感知,更成为成都这座城市最动人的温暖名片。(邛崃评论员 齐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