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吃不饱饭到家家有车,改革开放40年,高何百姓从“温饱线”上迈进了富裕之门。这其中,那一抹“红”始终停留在高何人的心中。
这抹“红”,便是红军精神。80多年前,红军翻越镇西山,经雅安芦山来到成都邛崃,高何镇成为红军进入成都的首站,1935年,红军在石塔寺所在地建立石塔区苏维埃政府开展革命。
作为革命老区,高何镇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但在很长一段时间一直与贫穷、落后联系在一起。过去的高何是邛崃最边远的镇乡,经济落后、人均收入连维持温饱都成问题,青壮年都靠外出打工维持家里的生计。改革开放后,高何镇开启了自己新时代的长征路,重新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紧挨着红军长征纪念馆的楠木溪,是高何镇有名的特色景区,也是成都地区小有名气的避暑胜地。今年60岁的王静池是楠木溪第一个发展农家乐的村民,回忆起当初的情景,王静池深有感触,“40年前,我们这里就是一个穷山沟,大家一个季度只分三斤麦子八钱清油,住的都是茅草房。”
1998年,在红军当年的革命旧址上,红军长征邛崃纪念馆落成。依托红色资源,楠木溪每年接待大量外来游客,这让王静池看到了乡村旅游机遇,通过不断提档升级,王静池的静池山庄成为楠木溪规模最大的农家乐,在旺季时还能解决当地不少村民的就业问题。
在高何镇,像楠木溪这样的乡村旅游景点还有不少,而像王静池这样依托红色文化和乡村旅游发家致富的群众更是不在少数。
红色文化、乡村振兴,让曾经偏远、落后的高何走上了快速发展道路。
近年来,高何镇深入挖掘和整合红色资源,结合灾后重建,大力发展红色生态旅游和有机农业,开辟一条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相融合的路子。
天府红谷·耕读桃源便是其中的典型。旨在打造国际化水准的休养度假地的天府红谷,包含“节气村落”、诗经植物园、康养院子等诸多项目。经过几年发展,如今吸引了越来越多人前往休闲度假,不仅促进了周边旅游业发展,还带动近百户群众发展旅游接待服务和有机农业种植。
一条条崭新宽敞的道路建了起来,一栋栋楼房拔地而起……迎着改革的春风,高何场镇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过去只有一条老街增长到10多条街,绿化、停车位、路灯、广场等配套日趋完善,处处生机勃勃。
该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围绕“一心、多片”的产业格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红色旅游业,着力打造以红色特色资源和山谷原生乡村环境为基底,以农文旅商融合发展为主线,以“红色教育产业、绿色高端产业”为驱动,集党性教育、度假观光、康疗养生等为一体的宜游、宜居、宜业的“特色红军小镇”,推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