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崃市陈氏宗族共聚 传承好家风好家训

发表时间:2017-04-05 14:32 来源:

邛崃卧龙陈氏家族清明会:

宗族共聚 传承好家风好家训

 

4月4日上午,邛崃卧龙镇金杯社区,陈氏祠堂内人头攒动,陈氏子孙齐聚一堂,共度第二十三届清明会。自1995年起,每年清明节,陈氏族人都会在这里举行一场缅怀先祖、激励后生的祭祖“清明会”。


 

 

 

 

 

 

 

 

 

缅怀先祖

陈氏清明会已举办23

卧龙陈氏一族,起源于明嘉靖年间,由始祖陈奇凤从湖北麻城迁入,经过数百年的积淀,已经传至十七代,家族人丁2万余人,子孙遍布北京、上海、广州、成都、乐山甚至海外。

清道光年间,陈氏族人集资在现卧龙镇天成瑞景处修建陈氏祠堂,供奉历代祖先灵位并举办祭祖仪式。后经过陈氏族人集资,陈氏祠堂迁改至国道318线卧龙车管所对面巷内50米处。1995年,陈氏族人组建了清明祭祖会组委会,专门筹办清明祭祖活动,至今已开展清明会23次。

多少年来,中华民族在“气清景明”的节气中,为已逝的祖先和亲人,庄重地送上思念与敬意。每年清明会至,全国各地的陈氏族人纷纷赶回祠堂,祭拜祖先,并在仪式结束后,翻翻族谱,寻寻根。

 

 

 

 

 

 

 

 

 

“每年清明会是陈氏家族大团圆的盛会,是陈氏家族兴旺发达的象征……”祭祖会组委会会长陈泽君说,回家祭祖不仅是我们子孙的本分,更是我们共有的心愿和情怀,“我们缅怀先人,祭祀祖先,因为他们是我们子孙的来源,他们的辛劳和奋斗是我们前行的起点;我们希望在缅怀先祖、弘扬祖德的同时,激励我们的后人承前启后,自强不息……”

代代相传

24字家训入心入脑

清明祭祖这一神圣的生命交流仪式,一年年在陈氏祠堂中轮回,一代代在陈氏族人中相传,构成了陈氏族人顽强生存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动力。对于陈氏族人来说,每年的清明会,不仅是联络家族情谊的聚会,更是追本溯源、传承家风的重要时刻。

 

 

 

 

 

 

 

 

 

“‘力耕读’的家训是在古代农业社会提出的,意在劝勉族人辛勤劳作;在现代,这句话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劝勉人们爱岗敬业,干什么就爱什么”……陈氏11代后人陈先炳为9岁外孙周冠雄耐心讲解陈氏24字家训。这是周冠雄第二次随外公参加陈氏家族的清明会,第一次参加时,周冠雄尚不知祭祖的含义,却为祭祖典礼的肃穆所吸引。

陈先炳因长年从事家谱编修,对陈氏家族渊源颇为熟悉。他说,陈氏家训虽在道光年间成型,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家训也在与时俱进。清朝年间,陈氏族人中出现了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陈国琼和孝道典型陈高氏,后陈氏家族为传承这些精神,总结出了“孝、悌、忠、信、礼、仪”的家风,并在代代相传中逐渐细化为“守法规、力耕作、勤诵读、尚节俭、传本业、戒酗酒、戒淫乱、戒赌博”的24字家训,“这些家风、家训和一些述励志故事,都深入人心,希望继续传承下去,让儿孙辈们铭记于心,日后成为正派有用之人。”

继承“先贤”

成立“成才奖学基金”

 

 

 

 

 

 

 

“我是陈心志。”陈浙文听后会心一笑,此时的陈浙文头发已花白,陈心志的额上也布满了皱纹,二人站在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前,欣喜激动地辨认着照片中的“故人”。

“自报家门”是陈氏族人们见面打招呼的方式,大家一听名字,便能清楚彼此的辈分。对于那些远行已久且经年不见面的族人们来说,名字代表着一种身份认同。

 “这是我爷爷陈怀珍。”陈心志指着照片中一位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说。彼时,陈怀珍风华正茂,担任和鸣小学的教师。这张摄于19418月的和鸣小学毕业照一直珍藏于陈怀珍家中,直到老人去世,后照片便由孙子陈心志保管至今。

据陈心志介绍,在1939年的临溪漕陈氏清明祭祖会上,族人商议筹资自主办学。时任国民革命军36集团军第47104师少将旅长、李家钰将军女婿陈肇鉴和陈拨贡每年捐助黄谷40石为资,创办私立完全小学(一至六年级),取校名“私立和鸣小学”,以纪念临溪漕陈氏始祖奇凤公(字和鸣)1939年秋即开学,三年后纳入公办。

近年来,为培育家族人才,陈氏家族成立了“和鸣成才奖学基金”,为当年考上大学的族人颁发奖状、奖金,激励年轻一代认真学习,成为栋梁之材。在陈氏家族“耕读传家、提拔后生”的浓郁家风熏陶下,涌现出了陈怀仁等不少文化名人。

清明会当天,鉴于陈怀珍等六位陈氏族人生前致力于陈氏家族及地方公益,兴办“和鸣小学”,为陈氏家族和当地培育了诸多人才,陈氏宗祠组委会特授予陈怀珍等六人“陈氏先贤”荣誉称号,入祭宗祠。

在向陈氏祖宗灵位上香时,陈心志肃然起敬,他深觉宗族文化的神奇:祖辈的优良传统和美德得以在祭祀活动和家训中代代延续,成为后人作风行事的标尺。

榜样力量

孝慈后辈不断涌现

以“先贤”为榜样,陈氏家族也涌现出许多孝慈后辈。清明会上,除了让六位陈氏“先贤”入祭宗祠,组委会还评选出了陈氏家族的好家长、好儿孙和好媳妇。

作为“好家长”的陈心洪育有二女一子,长女是博士后,次女是硕士,儿子是高级技术人才。陈心洪不仅教子有方,还向“和鸣成才奖学基金”捐款三千元,为培育家族人才积极献力。“小时候家里穷,父亲说没文化不行,有知识才有前途。”陈心洪牢记父亲的话,身体力行陈氏24字家训,将“力耕读、勤诵读”的精髓注入到对子女的教育中。

好儿媳郭淑娥多年悉心照料腿骨骨折的年迈婆婆,终帮婆婆迈下床榻,重新恢复了行走能力。好儿孙陈心健恪尽孝道,数十年如一日地照顾老父亲,直到生命最后一刻……本次清明会共评选出陈氏好家长、好儿孙、好媳妇8名,他们的先进事迹将被写进家族家谱,张贴在祠堂墙上,公开表彰,教育身边的族人。

陈氏家风严谨,在当地素有“顶子”世家之称,家族后辈中更是人才济济。清明会当天,陈氏宗祠组委会特邀请陈肇钰的外孙女简依梦发言,与族人分享“寻根”的意义。简依梦是一名才从日本学成归来的硕士研究生,外公陈肇钰是陈氏清明会的创始人。简依梦从小便跟着外公学习陈氏家规家训,耳濡目染儒家文化,孝悌礼仪不绝于心。

今年3月,陈氏宗祠荣登成都市天府好家规十佳之列,成都日报等多家媒体对其开展家风家规的教育事迹进行了专题报道。

清明会上,陈氏祭祖会组委通过会为陈氏家训石碑和陈氏家训歌石碑揭幕,“晒谱”,分享陈氏功名薄,传统文艺表演等形式,向族人传递家族核心价值观,展现了家族强大的凝聚力。

“《礼记》云:‘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所谓收族,即指家族的凝聚与延续。”陈泽君说,陈氏清明祭祖会经过二十三届,促进了各地的宗亲联系,使我们家族的历史不断延续和发展,保证了祭祖活动和家训教育一代又一代传承。他表示,今后,陈氏家族会继续着力宗祠文化建设,办好“和鸣成才奖学基金”,对每年考上大学的陈氏子弟予以褒奖;同时携手卧龙镇政府和固驿仁孝文化博物馆,办好“好家规教育示范点”,组织文化人宗祠体验交流,传承好家风和家训,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