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 “三去一改” 打造社区居民温馨家园

发表时间:2018-06-06 14:34 来源:

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本应是党员活动阵地、是向居民提供优质服务的“总部”,但长期以来许多服务中心存在“多、乱、杂”等方面问题。对此,邛崃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问题为导向,强化城乡社区与居民互动融合,累计投入300多万元,积极推进 “三去一改”(即去行政化、去办公化、去形式化和亲民化改造),努力让社区更有温度、让居民有更多获得感,着力打造“易进入、可参与、能共享”的邻里中心和温馨家园。

一、以破解问题为抓手,系统谋划提升思路

  针对村(社区)党群活动服务中心空间布局单一化、行政化、形式化,标识标牌牌子多、样式杂、功能不对应等问题,邛崃市在规划改造过程中以破解问题为抓手,坚持“多方共议”原则,积极组织市级相关部门、镇乡(街道)、村(社区)召开研讨会,对空间布局、标识标牌设计、准入事项类别等内容,逐条提出或保留或撤销、调整、归并等处理意见。

  同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融合居民意愿,依托坝坝会、专项协调会、调研等,加强与居民沟通,切实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二、以亲民化改造为导向,整体提升服务功能

  按照“温馨整洁”的思路,我市从空间布局、氛围营造、服务提升等方面着力,积极融入地方特色文化,营造温馨环境,让党群活动服务中心成为居民愿来、爱来、常来之地,提升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空间布局上,坚持“办公空间最小化、服务功能最大化”原则,科学确定社区用房设置,突出服务、活动、学习、宣传等四个方面功能,原则上不再设立办公用房,腾退办公空间吸引社会组织、自治组织等入驻,开展好党务、政务公开、党员风采展示、社区治理成果展示、居民生活掠影、农村产业发展等工作,提升党员群众的归属感、荣誉感,不断增强服务中心吸引力影响力,让党员群众常来爱来。

  氛围营造方面,坚持“蕴含本土文化、彰显社区特色”原则,按照“统一设置+文化植入+个性化提升”方式开展标识标牌清理和规范。在统一设置上,提取文君文化女性身形和服饰线条元素植入标识标牌,精心设计4大类、23种标识标牌样式,切实做到同一区域、同一阵地的标识标牌在名称内容上和外在形态上统一规范,营造干净、整洁、清新的整体环境。在个性化提升上,注重区域色调划分,结合邛崃“西控”“南拓”使命、城市社区特点及红色军旅文化等区域特色,融入蓝色、绿色、橙色、红色四种主导色彩,并充分融合镇乡(街道)、村(社区)资源禀赋、文化特色、产业发展等优势,植入邛窑文化、孝文化、川剧文化、羌文化、红色文化、稻鱼种养产业等10余种个性化元素,充分体现邛崃“多元、包容、共进”的区域特色,实现一致性与差异化并存。

  服务能力水平提升方面,坚持“服务形式宽松、服务方式快捷”理念,在271个村(社区)推广运用“无柜台、面对面、零距离”便民服务模式,拆除防护栏铁窗,变隔离式办公环境为宽松的生活场景和服务环境,摆放舒适沙发、茶几、圆桌等家具,提升社区用房的亲民性和品质感;实施政务服务“仅跑一次”改革,实现80%以上的事项“仅跑一次”“不见面审批”,进一步精简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尽最大努力方便居民。

三、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全力推进改造进程

  改造工作以来,我市紧抓实施步骤、事项准入、示范评定等关键环节,创新多元共改、多步共进的推进方式,以创新驱动促进党群活动服务中心规范化、常态化管理,确保亲民化改造工作稳步推进、常态长效。

  建立“先点后面”工作推进机制。按照“三步走”思路,第一步试点实施,5月底前在邛崃市牟礼镇小塘村、冉义镇义渡社区、羊安镇界牌村、高何镇靖口村等11个村(社区)进行试点。第二步示范社区推广,通过“为村”平台、第三方测评等方式对试点村(社区)实施效果进行综合评定,修改完善设计方案后,8月底前在78个示范社区推广。第三步全面规范,及时总结阶段性经验,1220日前全面完成村(社区)亲民化改造和标识标牌规范工作。

  此外,该市还制定《邛崃市村(社区)党群活动服务中心标识标牌及事项准入工作办法(试行)》,建立常态管理工作机制,明确准入范围、准入条件、准入程序等11项具体内容,规范申请受理、审批执行、增挂标牌等审批流程,由邛崃市委社治委进行初审、领导小组最终审定,严格实施申报审批准入,并纳入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目标考核体系。建立党群活动服务中心星级评定体系,鼓励镇乡(街道)、村(社区)、居民主动参与到活动空间布置、社区文化建设等环节,明确亲民化改造、标识标牌规范、整体风貌整治、文化特色塑造、服务功能提升等17项具体指标,采取居民满意度测评和专项考评相结合的方式评定星级,确保村(社区)标识标牌规范工作常态长效,整治成效不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