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崃市小学教师郑黎明
9年山区支教路 撒播爱心进乡村
从教39年,她把青春洒在校园,用汗水浇灌嫩苗茁壮成长。过去9年多,她一直奔波在邛崃山区小学支教路上。她就是多次荣获邛崃市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邛崃教育业务标兵称号的平乐镇下坝小学教师郑黎明。
主动请缨支教山区
出生教师世家,郑黎明从小耳濡目染,立志成为一名人民教师。1979年16岁毕业后,她如愿当了一名教师,先后任教于邛崃市聋哑学校、东街小学、西街小学。2008年4·20地震,水口、高何都是受灾严重,郑黎明主动报名请缨到水口镇小学支教。
2008年至2018年,从水口到高何、永丰,再到现在的下坝小学,支教近10年来,郑老师每天往返于几十公里的城区与山区之间。顶着晨光出门,伴着星辉进门,挤了班车换三轮、倒摩的。为了放学后辅导学生,她有时甚至错过了进城的末班车。回到家,还要照顾年过八旬的老母亲。山路弯弯,记录了郑老师一天天风里来雨里去的执着和坚持。
“在下坝4年的时间里,郑老师所带班级每年的教学成绩都排在全市前10名。”下坝小学校长冯家燕说。在办公信息化的今天,郑黎明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在班上率先推行“翼校通”试点,如今电子白板、微信、QQ,都用得非常娴熟。加强了学校与家庭的沟通,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生活、品德、安全等方面动态。
在学习上对学生很严格,郑老师在生活上对孩子们十分关心。每年的“六一”儿童节,郑老师都让全班学生一起上台表演,在她眼里,再简陋的学校都是放飞理想的平台,再差的学生都是可以闪闪发光的宝石,每一个学生都会绽放出各自的美丽。有时她还会上台和学生们一起表演。学生们都很喜欢她,常常三三两两从后面一把抱住她,然后笑作一团。郑老师的手机相册里存着许多和学生的合照,有表演的、有坐在草坪上的、有围在大树旁的、还有聚在操场上的……
将学生当作儿女
不仅是孩子们的老师,郑黎明更是朋友、“母亲”,是家长们的“大姐”、“亲人”。徐承鹏是班上的留守儿童,父母亲都在苏州打工,平日里孩子的学习、生活都由爷爷奶奶照顾,奶奶身体差、爷爷残疾腿脚不便。听说有一种药用来泡脚可以缓解疼痛,郑老师就买来送到徐爷爷手里;孩子感冒了,郑老师就自己掏钱带孩子看医生;有时候放学后辅导学生学习迟了还亲自把孩子送上公交车。徐奶奶激动地说:“郑老师待每个娃娃就像待自己的亲儿亲女一样,对我们家长也非常关心,把娃娃交给她,我们一百个放心。”
郑老师还非常注重学生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教育。徐佳琪是班上另一名男生,徐爷爷告诉记者,乖孙孝顺懂事,在家里经常给爷爷奶奶舀饭、提鞋、洗脚。“郑老师很细心,有一天徐佳琪下楼梯时差点滑倒,郑老师查看后发现徐佳琪的鞋底不防滑,就及时打电话给我们让给娃娃换了一双鞋”,“有娃娃家庭困难,他就号召捐衣捐物,哪个娃娃穿多穿少了她还是过问,现在这样子的老师哪儿去找哦,郑老师还一个多月就要退休了,但我们都希望她继续教下去。”徐爷爷不无感慨地说。
班上有个乖巧伶俐的学生叫赵光羽,去年因一场车祸永远失去了父亲。她因颅内受伤严重住进了重症监护室,郑老师多次到大邑县医院看望病床上的赵光羽,鼓励她要坚强,勇敢。失去至亲的心痛和高额的医疗费让全家陷入绝境,郑老师通过发动师生、微信朋友圈亲戚朋友,以及“水滴筹”共募集捐款资金5万余元,当这笔善款送到赵光羽母亲手中时,赵妈妈激动地热泪盈眶。
“傻”人的奉献与“大爱”
都快退休了,本可以回城里的学校做一些轻松点的工作,却要选择支教;一点支教补助都耗在来回的车费上了,而且每天还这么累,为的是啥?有人说她“傻”,她却忠实微笑着回答:“为了学校和家长的信任,为了农村的这些孩子们,值得。”
这一句质朴的话,道出了郑黎明老师对教育事业最真诚最醇厚的爱。
9年多,她坚守在大山深处的三尺讲台上,寒来暑往,年复一年,交出了一份份精彩的答卷。她像山间的清泉,滋润着学生求知的心田;她用无悔的爱温暖着学生的心房。她像最亮的星星,以无私的奉献与爱为山区的孩子们照亮前路,让孩子们走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下坝小学是她支教的第四站,对于即将退休的她来说,很可能也是最后一站。她说,“这个班的孩子我已经带了将近4年,他们都很乖,跟我很亲,他们的习惯好,成绩也好。现在不仅他们离不开我,而我也离不开他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