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台山镇有一个名副其实的“教师世家”,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四代人中有7人任教太和学校,可谓一“墨”相承。全家以“志存高远严修身,心怀天下意纵横”为家训,以“好学不倦,鼓励自己,激励他人”为家风,遵循传统文明礼仪,注重优秀文化传承,热心邻里相帮,在当地群众中树造了良好的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成为当地群众学习称赞的榜样。
他说,自己选择教师职业一方面是家庭长辈教育的潜移默化:爷爷做老师时,是当时村里最有知识的人,大家随时随地都会向他探讨一些大大小小的问题,总觉得老师有文化、有见识就能解决很多疑难,做老师真是很光荣;另一方面也是出于经济原因,初中毕业时,母亲已在做老师了,母亲一个人支撑一个大家,教书农活一起干,自己身体也不好,很是辛苦,自己也就努力学习,以当年太和学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邛崃师范,走上了爷爷奶奶和妈妈一起工作的太和学校,从事教育工作,为家里分忧。
“我教过体育、数学、物理、化学,教书育人受人尊重,也很有成就感。”40多岁的吴松十分健谈,笑称自己是学校的一块砖,哪里需要那里搬。太和学校是成都市最边远的学校,有名的革命老区,地处偏远,条件落后,很多师范分配到这儿的老师要不就辞职、要不就找机会调走了,只有30多位吴家老师们教过的家乡学生——村教,又再次在这里扛起了老区教育的大旗,继续努力坚守着老区教育的堡垒。学校村小合并、老教师退休、年轻老师调走或辞职,吴松及他的同事们都可能改行替上。所以他在做了13年的专职体育老师后又改做10年的数学老师,湖南卫视何炅老师都调侃“这位同学,你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吗!”后来又改做了四年的物理老师,现在教初三的化学。整个乡九千多人口,很多家庭都被他们家教了两三代的。
吴爷爷从53年来到太和学校做老师,当时学校是一座土庙,吴爷爷和他的同事们上山砍树、下河背沙,自己动手建设学校这个大家,他教高小语文,现在的老年人、他的学生谈到他都非常感激,都很怀念他。吴奶奶也在夹关做了十多年的民师以后来到太和的桂花和天井村小代课,这位老人现已87岁,身体硬朗,喜欢与人交流,还酷爱正能量的电视剧,经常翻看《三国演义》、《红楼梦》、《聊斋志异》等名著,并常常声情并茂地给孙子、重孙子讲述赵云救阿斗的勇毅,岳母刺字的忠贞,周恩来为国为民的勤勉……第一代教育者用他们的信仰与坚持托起了新中国的教育根基。
后来,吴松的母亲接班任教,白天学校授课结束回到家中还要操持家务、田间劳作,并独自抚养两个孩子,十分辛苦。她用坚定与奉献教育两子女都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邛崃师范,做上光荣的人民教师,她随时教育学生们多学习,“不读书不知天下事,不学习会做蠢事”,鼓励每一个学生从小立志,争取走出大山,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去做更大的贡献,她用自己的坚毅与执着在太和冯坝村小工作到2005年光荣退休。
作为第三代的教育人,吴松和爱人都是太和学校的老师,曾被评为成都市优秀班主任、邛崃市优秀教师、邛崃市优秀班主任,被家长们誉为“信得过”的老师。两人工作兢兢业业,桃李芬芳,互敬互爱,家庭和睦。儿子秉承家训,发奋成才,2016年,他就用出色的工作业绩荣获公司“年轻有为”奖。
家和万事兴,吴松及其家人用自己的言行成绩展示了一个普通而又美好的家庭形象。他们尊老爱幼、敬业修身、待人友善、敬业奉献的故事家喻户晓、广为流传。2017年7月被评为成都市文明家庭。2017年10月22日湖南卫视《儿行千里》以吴松家三代教育点滴为主线做的专题访谈,准时播出,瞬间收视率就达两千多万次,成为前九期的第一名。10月25日 华西都市报以“我的获得感——一家三代村教,63年山乡树人”为题,写在十九大胜利召开之际,得到全国各大媒体的转载宣传。
吴松家严格的家训,良好的家风,三代人的坚守,一家人的奉献,一定能感染很多的人,深得大家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