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数字化时代的“人性温度”

发表时间:2020-11-26 10:27 来源:

数字化本是个中性词,它既不温暖,也不冰冷,但在当今对数字高度依赖的社会,数字化背后却藏着绵绵不尽的人情冷暖。

最近,两则报道值得我们深思。一则是湖北广水94岁的老奶奶行动不便,为了激活社保卡,被人抬到银行进行人脸识别,如此方可激活卡片;另一则,一位老人独自冒雨来缴社保,因为窗口拒收现金满脸无助,而且得到的答复是“要么告诉你亲戚,要么自己在手机上支付”。看到这些新闻,让人感到心酸。

数字化在提供给我们便捷的同时,还产生无尽的悲凉。无论是人脸识别,还是手机支付,都是数据化时代的产物,它们切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复杂的事情变得简单,尤其受到广大年轻人的极度推崇。但对于很多老人来说,数字产品却并不友好,体验更不美好。

以上两位老人举到的情况绝非孤例,比如,在今年的疫情防控过程中,很多老人年不会使用健康码,由此就闹出很多纠纷;如比,正在推进的人口普查中,虽然可以实行网上填报,但很多老年人不会仍然需要上门服务的帮扶。在数字化越来越普及的今天,便捷与冷漠共存。

有相当多一批人注定不会主动迎接数字化浪潮,没有办法享受数字化带来的乐趣。九年义务教育几乎让所有国人可以识文断字,可以不被智慧型社会所淘汰,但仍有一部分文化水平不高的人,甚至是目不识丁的人,不可能成为数字化的忠实粉丝;而且还随着老龄化加剧,一大批接受力较差、没有形成习惯老年人,即便文化水平较高,可仍然会在数字化面前显得无助无力。同时,还有一部分长期与数字化隔绝的人,比如传统型农民,他们缺乏数字化的环境,一旦进入高度数字化的城市,不可能进行无缝对接。

要保持数字化时代的“人性温度”。数字化本身没有属性,温暖或冰冷,都是人类强加给它的附加属性。在制度设计上,在政策执行上,在对待不同群体的态度上,我们不能僵硬执行,因为“一刀切”式的创新不是真正的进步,而是靠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或幸福为代价换取来的。循序渐进,稳扎稳打,在保持速度的同时,也保持基本的温度,才是最理想的文明进阶途径。(清平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