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第七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83年前,侵华日军攻占南京,30多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著名军事专家罗援将军在接受人民网强国论坛记者专访时表示,爱国主义教育应该常态化。每年的国家公祭日是重锤响鼓,冲击人的灵魂,有肃穆的仪式感;而日常的主题教育则润物细无声,洗涤人的心灵,塑造人生观。因此,必须双项并举,警钟长鸣。(12月14日 人民网)
毫无疑问,以国家的名义为悼念30万死难的同胞,全城鸣笛、默哀,这种庄严肃穆的仪式感,可以直击人的灵魂,快速提升爱国主义热情,这种大规模的活动可以有效唤起集体民族情感,是更加显性的爱国表达。
关于如何爱国,想必每个人都有自己认可且践行的一套方式,不过有一部分人可能将爱国的表达形式物化、简单化、粗鄙化。比如盲目抵制“洋货”,把使用外来产品的行为一律视为崇洋媚外;再比仇视西方价值观,甚至以道德绑架的形式强迫别人遵从。从某些方面来说,这些爱国形式是朴素的,它们曾经在国家发展进程中起到过一些作用,但从今天世界文明的进程来看,它已落后于时代。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常常缺位,很多人的思维还停留在过去。对于这种情况,必须予以纠正,才能真正让我们的爱国情绪正确表达。
爱国要有仪式感。大力弘扬爱国主义要有必要的统一表的达形式。诸如国家公祭日这种活动,就是一种强烈的明确的信号,祭奠的过程也是一个弘扬和学习的过程。通过这种富有仪式感的活动来告诉国人尤其是年轻人,哪些行为、哪些人、哪些事是值得们推崇和热爱的,哪些事是可耻的。
爱国要与时俱进。无论是形式和内涵都必须与时俱进,朴素的爱国表达很有必要,但亦要保持必要的度。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我们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展现中国良好形象也是爱国。比如,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的今天,我们把足够多的口罩等防疫物质卖给其他国家,甚至是我们的贸易对手,这是一种理念和文化价值的展现,有利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爱国要落实在具体行动上。批评也好,抵制也罢,都可能是舆论场上的纠缠,但我们将爱国不能僵化、符号化,必须要以“建设强大的国家”为奋斗目标并付诸实践,要把爱国情感渗透与工作和生活,形成履职使命感、生活仪式感。要通过影视作品反映抗战精神,要通过情景再现、诗歌朗诵、图片展览、书画展、集体宣誓、主题报告等形式加强宣传,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总之,在新时代,爱国主义要有全新视野,要允许有多重表达形式。(清平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