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海东市移风易俗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实施以来,全市婚丧嫁娶简办新办蔚然成风,社会风气持续好转,各县区制定出台了农村红白喜事标准参照指导意见,群众婚丧嫁娶节约节俭意识显著提升,家庭经济负担大幅减轻,移风易俗工作赢得了群众积极响应和广泛好评。(5月5日 《海东日报》)
移风易俗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的重要内容,聚焦于改变民间存在的恶俗陋习,从而大力推动社会风气向好转变。移风易俗专项整治活动,在各地取得积极的社会效应,但也存在把握不当的情况,以至于发生群众不买账。恶俗陋习的产生,有着复杂的原因,具有长期性,粗暴整治引发争议也是不可避免。
移风易俗要“润物细无声”,不仅要注重工作的姿态,也要注意推进的力度。一切工作的开展,都要牢牢把握初衷,偏离方向就会出错。移风易俗的宗旨,始终是为人民服务,就必须要尊重群众的真实意愿。因此,工作上一定要精细化推进,既要提前谋划移风易俗的进程图,也要抓好各个工作节点的着力点。特别是在推进过程里,要坚持上下联动的原则,依靠群众的力量进行堵疏结合。
人情的束缚是客观现实,工作推进从小切口入手,会有聚沙成塔的功效。移风易俗里遇到的堡垒,很多就是“人情关”,受到各种人际网络的制约。很多人知道恶俗陋习的坏处,却因为受到人情压力,被迫随波逐流。所以,推进移风易俗就要多与群众接触,积极探索符合民间意愿的新思路、新做法,还可以与民生工程结合起来。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能够认清恶俗陋习的坏处,会逐渐抛弃掉“面子”而积极配合移风易俗工作。
恶俗陋习具有顽固性,解决不能大张旗鼓的一蹴而就,要坚持一点点的改变。在这当中基层组织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宣传移风易俗的榜样人物、采用刚柔结合的手段、发动党员示范参与等等。更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资源,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让移风易俗的先进性更加鲜明。一旦群众的民意被汇聚起来,移风易俗就会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群众们的自觉行动会改变一切。(邛崃评论员 清平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