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某大学的一门课程在网上引发了公众的关注和讨论。有学生爆料,任课老师要求学生以微信新增好友人数作为平时成绩,新增1000个以上好友才算及格。不少学生吐槽,加好友加到心累。对此有网友调侃称“学校为你关上了及格的门,但为你打开了微商人生的窗”。(3月18日 光明网)
河南这位老师开设一门课,以微信新增好友作为评判成绩的依据,被网友吐槽,甚至将其调侃成微商课,实际上并非如此。经了解,这是一堂关于新媒体运营的课程,加1000个微信好友只是考核成绩的一种形式,而且不限于此。如果真如这位老师所言,社会对他的吐槽是不负责任的。
动辄得咎,这是多年来人们对课堂教育的态度,更是互联网时代的舆论常态。从“再苦不能苦教育”,到“教育减负”,政策越来越多地向孩子倾斜,再加上独生子女的增多,孩子成为家长们的心头肉,老师们碰不得。于是,老师们总是处在风口浪尖,稍有不当的举动,就会被穷追猛打。
当“教育减负”的大棒被舆论滥用,就会让老师畏首畏尾,不敢搞课堂创新,也会反过来延缓教育减负的进程。我们的家长和社会,一方面想给孩子减负,培养他们独立的性格,但另一方面却不肯放手,把他们捧在手心,唯恐受半点儿委屈。搞探索进行创新,却要承担风险,不如按部就班本本分分,想必很多老师都会有这样的想法。管得过宽,就会给老师增加压力,扼杀创新的星火。
我们当然要保护孩子,让他们在阳光下成长,这是所有人都应该有的常识。但也不必走极端,把孩子放在温室里栽培,这不是保护,而是放纵和误导。如果我们 “等等看”的耐心都没有,谁还敢进行教学创新,哪里还有生动活泼的课堂?这也是教育减负久拖不决的原因之一,把老师放在火上烤,用挑刺的精神干扰课堂教学,就会产生畸形的舆论生态,影响减负的效果。
社会需要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应该学着适当放手,摒弃对教学的固有印象,解放老师的手脚,让更多既有趣又有意义的课程被设计出来,让严肃活泼的多元教育形式陪伴孩子健康成长。(清平斐)